7月6日傍晚,随着最后一个音符在上海大剧院消散,拜罗伊特音乐节2022年版瓦格纳三幕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完成了在沪的最后一场演出。
这场持续三天的歌剧盛宴,作为“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的首部作品,由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出品,以高水准的艺术呈现为沪上歌剧迷留下了一场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本次演出严格参照拜罗伊特音乐节2022年版制作标准,导演罗兰·施瓦布的舞台构想在上海大剧院得到完整落地。舞台以天地双重椭圆结构为核心视觉符号,象征宇宙与心灵的共振关系,斜插于舞台前方的梵文“永恒”灯牌则暗合瓦格纳创作时对印度哲学的研究。
舞美设计皮耶罗·文奇盖拉团队与上海歌剧院密切合作。为确保精准还原,团队预先对舞台空间构造进行了数十次模拟测试,将装台流程拆解为127个具体步骤,并对每个环节进行时间把控和压力测试。通过精细化操作,最终将装台时间压缩至48小时,较常规大型歌剧装台效率提升30% 。
瓦格纳曾孙女、拜罗伊特音乐节艺术总监卡塔琳娜·瓦格纳表示:“上海歌剧院的制作实力与艺术水准令人印象深刻,舞台呈现与原版极为接近。许忠的指挥表现出色,乐团的声音状态很好。上海大剧院的空间非常棒,视野开阔,声学效果也很理想,这为作品呈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该剧导演罗兰·施瓦布也对演出场地给予肯定:“我一直希望这个制作能有合适的剧院做空间延伸,上海大剧院实现了这一点。”
创作于1857-1859年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颠覆了19世纪歌剧的传统范式,堪称瓦格纳艺术生涯的里程碑。
以中世纪布列塔尼的爱情悲剧为蓝本,却摒弃了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采用“无终旋律”(unending melody)贯穿全剧,长达近300分钟的音乐如潮水般连绵不绝,彻底打破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这种创新使得戏剧发展不再依赖固定的音乐形式,而是通过音乐动机的变形、交织推动剧情演进。
全剧最具革命性的当属“特里斯坦和弦”(F-B-D#-G#)的运用。这个出现在序曲开篇的不协和和弦,以未解决的半音化和声模糊了调性归属,打破了自巴赫以来建立的传统功能和声体系,被音乐史学家汉斯·海因里希·埃格布雷希特称为“西方音乐史上的转折点”。瓦格纳以此和弦象征剧中人物“无尽渴望”与“未满足的欲望”,并将其发展为核心动机,通过不同音区、配器的变化,贯穿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中。
在戏剧结构上,瓦格纳将传统的外部冲突转化为人物的心理斗争。剧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误饮爱情药水后的激情相拥,到面对世俗伦理的压抑、挣扎,最终在“爱之死”(Liebestod)中实现精神解脱,整个过程通过音乐细腻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流变。
尤其第二幕的“爱的二重唱”与第三幕伊索尔德的“爱之死”唱段,瓦格纳运用庞大的管弦乐编制与复杂的和声进行,将人类对永恒之爱的追求推向哲学高度。音乐学家唐纳德·杰·格劳特指出:“在这部作品中,音乐不再是戏剧的附属,而是成为了戏剧本身。”
指挥家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完成了全剧的音乐呈现,乐团还特邀五位国际名团的首席演奏家参与到此次演绎当中。
巴黎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埃里克·皮卡、法国国家管弦乐团英国管首席劳伦特·德克尔、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定音鼓首席马蒂亚斯·穆勒的加入,为乐团带来了更贴近德奥传统的演奏质感。在排练阶段,许忠组织乐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训练,针对瓦格纳作品中复杂的和声结构、超长的旋律线条,开展了分声部特训与合练。
乐团对“特里斯坦和弦”的和声张力把控、“无终旋律”的连贯性处理,以及各声部的平衡表现获得了观众和业内的广泛认可。
第三幕中,英国管演奏的牧歌主题呈现出清晰的穿透力,大提琴声部铺陈的“渴望动机”通过半音化行进形成持续的情感张力,低音弦乐组的音色统一性尤其得到业内肯定。
声乐阵容方面,国际与中国歌唱家分饰主要角色。美国女高音丽丝·林德斯特伦、尼娜·沃伦交替饰演伊索尔德,其中丽丝·林德斯特伦在“爱之死”唱段中展现出稳定的声音控制力。德国男中音凯·斯蒂弗曼饰演的库文纳尔,低音区呈现出丰富的泛音层次。拉脱维亚低男中音埃吉尔斯·西林斯与上海歌剧院歌唱家余杨交替出演马克国王,两人分别以不同的音色处理展现角色的威严与复杂情感。
上海歌剧院歌唱家于浩磊、王潇希等分别饰演梅洛特、布兰甘妮等角色,与国际演员形成有效配合。合唱部分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完成,幕侧的声音处理有效营造出剧情所需的环境氛围。合唱团在排练期间,针对瓦格纳作品中复杂的和声编排,进行了大量的磨合与调整。
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此次演出是“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该计划旨在通过连续三年引进拜罗伊特音乐节经典制作,将德奥歌剧传统深度融入上海艺术生态。许忠表示,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上海从“文化码头”向“国际歌剧艺术新枢纽”转型。
此次演出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更有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瓦”迷观众专程赴沪观演。
演出期间,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更引发了广泛讨论。此次演出实现了拜罗伊特歌剧制作标准与中国演出团队的精准对接,为后续两年的《女武神》等制作积累了经验。
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