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辉 , 邹文娟 ,肖鸣 ,张莉 ,安瑞
摘要
【目的】探索我国老牌英文期刊在国际一流期刊建设大潮中,自立自强的改革创新之路。【方法】以Science Bulletin的10年创新发展为例,紧紧围绕其根植中国、面向世界的初心和使命,回顾并总结其在改革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分析差距和挑战,为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期刊夯实基础。【结果】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Science Bulletin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取得跨越式发展,迈入国际综合性期刊前5%行列。【结论】Science Bulletin 10年改革成功转型,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具有我国期刊发展特色的自立自强之路,其办刊思路和策略可为我国一流期刊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Science Bulletin ; 科技期刊 ; 综合性期刊 ; 自立自强 ; 国际一流 ; 出版实践
“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先生曾形象地总结了科技期刊工作在科研成果交流传播及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一流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助力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构筑国际科技竞争优势、提升科研学者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全面推动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例如,2019年,中国科协等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效;2024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启动了“卓越行动计划”二期,旨在持续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均呈现加速上升态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增长至5211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期刊大国。然而,要迈进科技期刊强国之列,打造我国的世界一流期刊,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在国家发展需求和全球科技期刊加速发展形势下,加强对建成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践路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对如何建成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进行报道,但大多为近十几年创办的新刊。然而,近年创办的新刊占我国期刊总量比例较低,我国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创立时间较早的老刊。数量大、历史久的“老”刊如何突破困境,自主改革创新,对我国整体建设一流期刊具有重要意义。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为1966年创办的《科学通报》外文版,发表多篇里程碑式论文,例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青蒿素结构等,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优秀代表之一。长期以来,《科学通报》中文版与其英文版关系紧密,多数文章为对照发表。2014年,在主办单位领导下,以《科学通报》为试点开启了深化改革的举措,分别设立中文版和英文版编委会,中、英文版从内容上和刊名上完全分开。同时决定,为更好地促进国际化发展,2015年开始,将英文版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变更为Science Bulletin(以下简称Sci Bull)。同时,由我国特有的旬刊改为国际通用的半月刊形式,明确定位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国际一流综合性学术刊物”。更名10年来,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动下,编委会与编辑部攻坚克难,不懈努力,Sci Bull迎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Sci Bull自2015年更名以来的改革举措、取得成效及影响,旨在探索“老”刊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径与策略,为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1 秉承解放思想、开放办刊的理念,多措并举改革创新
Sci Bull是我国最早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之一。然而,20世纪末,在国际期刊的激烈竞争和评价等影响下,优秀稿源逐渐缺失,更名前的影响因子多年在1左右,收稿和发表稿件主要来源于国内研究团队。自2015年更名以来,Sci Bull对标国际优秀综合类期刊,以全球视野开放办刊,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高效地推进了期刊的高质量和国际化发展。
1)质量是生命线,编委带头争取“标杆”稿件引领高水平发展。
更名初期,作者对期刊还停留在之前的“老”印象上,自由投稿水平离发展目标相差较远。编委会率先积极行动,从自身做起,宣传介绍期刊,向期刊投稿高质量稿件,并且广泛约稿,树立期刊高标准,打造新形象。例如,2017年,编委邀约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重要成果——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offer 14%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此研究取得了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国际性突破。该文在“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中被评为优秀论文,截至2025年3月,已被引665次。同时,编委更多地放眼国际同行,成功邀约了超构光子学领域权威学者德国罗斯托克大学Alexander Szameit教授团队、地球深部探测前沿科学家美国莱斯大学Cin-Ty Lee教授团队、核物理理论奠基人波恩大学/尤里希研究中心Ulf-G. Meissner教授团队等国际战略科学家的重磅成果。随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近几年自由投稿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发表文章已由约稿为主转变为以高质量自由投稿为主,形成良性循环。其间,ESI高被引文章从2016年的1篇,增加到目前的99篇(截至2025年3月)。
2)率先探索同行评议新机制,保证评审高效率和高质量。
随着投稿量的大幅增加和期刊发展目标的变化,审稿判断难度和复杂度不断增加,编委会和编辑部在同行评议规则上大胆改革创新,率先探索“专家组双盲初审+小同行深度评议”流程:编辑收到稿件后,将删除作者信息的盲审版本送请2~3位专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编委组织小同行外审进行深度评议;若初审不通过,编辑部将有助于提高稿件质量的意见或建议匿名反馈给作者。该流程不仅有效提升了审稿效率,更确保从源头和流程上严格把控文章质量,做到对所有稿件,无论是约稿、编委稿件还是院士投稿,均一视同仁,严格筛选,坚决拒绝任何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稿件。同时,积极扩大海外评审专家的队伍,引入更多国际专家参与审稿。对于重大科研成果开放“快速通道”,确保在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审稿与发表。例如,2017年,编辑部收到北京大学王恩哥教授及其合作者关于米量级单晶石墨烯工业化制备的重大成果,仅用时4d完成从审稿到在线发表的全过程,最大程度为作者争取了时间,保障了首发权。该文目前已经被引用531次(截至2025年3月),持续获得国际关注。
3)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彰显综合性期刊优势和特色。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期刊的特色和优势,推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期刊多年来坚持组织品牌学术会议。2020年,在线学术会议和讲座应势而起,受到了科研人员的热烈关注。期刊抓住机遇,与络绎学术、科研云等合作举办多场线上“Science Bulletin 学术沙龙”,吸引多家直播平台,观众累计超12万人。2022—2023年,主办或协办 “数据驱动的新地学”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中国首届稳态医学学术会议、 “离子液体与低碳能源”前沿论坛等线下会议,为学术界提供更广泛的思想碰撞与合作交流的机会。2024年,重磅推出品牌活动“科学通报 & Science Bulletin大讲堂”,目前已成功举办8场,累计吸引超过23万人次参与。系列活动旨在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术交流传播平台,获得广泛关注。
4)开拓国内外多元化传播渠道,提升全球影响力。
期刊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递给全球科研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编辑部通过国际邮件推送平台,向国际同行精准推送虚拟专题。2016年,期刊创建微信公众号“ScienceBulletin”,目前订阅数突破3.3万人,近3年累计阅读近80万次。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为宣传工作带来新机遇,编辑部迅速响应,与作者携手,共同创作贴合新媒体生态的短视频内容。2020年底,南京理工大学宋继中团队报道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一项突破,编辑部联系作者制作短视频,作为“中国科学杂志社”视频号开通发布的首条科研进展短视频,作者获得“2021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该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黄河的前世今生”短视频入选第二届“期刊科普原创好作品”。2023年,编辑部开通X账号,关注人数超千人,已推文650多篇,累计阅读超过50万次。2024年,Sci Bull入选“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百强榜单”“期刊海外新闻传播次数Top10”和“期刊海外社媒传播次数Top10”。
5)探索“顶刊+子刊”模式孵化新刊,全面加强服务能力。
作为《中国科学》杂志社期刊集群之一,Sci Bull办刊团队深化集群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创办系列子刊。近年来,随着医学学科来稿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以及医学发展进入智慧医学时代,Sci Bull作为多学科综合性期刊,定位和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发表需求。在此背景下,于2024年3月创办综合医学英文子刊Medicine Plus,报道范围涵盖广泛的医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并致力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成果转化,已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英文科技期刊项目。Sci Bull及Medicine Plus仍将通过与杂志社其他多种期刊共享办刊资源、协同举办跨学科论坛、共建科研服务生态等方式,为投审稿、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等提供全流程支持,增强用户黏性和服务能力,同时继续探索创刊系列子刊。
6)10年锐意改革“老”刊成功转型,量质齐升取得跨越式发展。
深化改革10年来,Sci Bull对标国际顶尖综合性期刊,务实高效地推进高质量和国际化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成功实现转型,取得跨越式发展。2016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2019年和2024年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期(2019—2023年)、二期(2024—2028年)领军期刊。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进一步提高了生物医学相关学科领域文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纵观10年期刊数据,收稿量总体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约1200篇增至2024年的近5300篇,增长4倍多( 图1 )。这一显著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和投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多元化的组稿策略和优质的服务,提高了作者的投稿意愿。近年来,在持续提升学术品质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发文规模,进一步推进学术影响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提升。 图1 中近10年发表量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总发文量为2015年的1.8倍。
图1 Sci Bull 年收稿量和发文量统计(2015—2024年)
Sci Bull录用稿件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高质量的稿件吸引了更多高水平的读者和作者,形成了良性循环。期刊在ScienceDirect的年下载量快速增加,2024年下载量为2017年下载量的8.6倍 图2(a) ,且50%以上的下载来源于海外。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数据,Sci Bull已发表文章的总被引频次逐年递增,2024年总被引频次为2015年的114倍,达到165万余次( 图2(a) )。截至2025年3月24日,施引2024年度发表文章的作者覆盖89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国际贡献率近40%( 图2(b) ),形成覆盖全球的学术交流传播平台。《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数据显示,Sci Bull的影响因子从改革前的1.789增长到最新的18.8,目前位列全球134种综合类SCI期刊第6位,居前5%行列。
图2 Sci Bull被引情况和影响因子变化趋势
更名10年,Sci Bull影响因子上涨至2015年的10倍;投稿量增长4倍;自由投稿比例由2015年的约47%增至2024年的近70%;国际稿件占比由2015年的约13%上升至2024年的近40%;2024年,海外下载超50%。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期刊在学术界的认可度和关注度日益增强。
2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一流期刊,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在近10年的“突围”之路中,Sci Bull作为中国的老牌期刊, 在承担社会责任、助力科技进步与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Sci Bull坚持不懈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期刊品牌,收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主动投递的代表我国顶尖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科研人员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提供了平台。例如,2021年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院士与安虹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国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了千万核超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题为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f DGDFT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atoms using millions of cores on Sunway TaihuLight的原创论文。该文是计算化学高性能计算领域国内第一篇文章,对解决大型科学计算软件“卡脖子”问题,对我国开发国产HPC KS-DFT软件具有重要意义。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均对此作了重点报道。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吸引了多个国际组织(如高能物理合作组)的青睐。2022—2004年,LHCb国际合作组(19个国家的1400多名成员)、BELLE国际合作组(27个国家的1170名成员)和ATLAS合作组(3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成员)的成果相继在Sci Bull上发表,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除高能物理领域外,期刊发表多篇国际合作文章。这些合作不仅带来顶级科研成果,还重塑了期刊的国际学术生态,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日趋显著。Sci Bull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前沿的交叉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例如,2025年发表的关于大语言模型用于糖尿病研究的题为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diabetes training: a prospective study的论文由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完成,为全球首个针对糖尿病培训的大型语言模型检测与前瞻性验证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这些交叉前沿工作的发表,有力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及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3 讨论和展望
更名10年来,Sci Bull在稿件质量控制、科技传播推广、学术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的发展经验和办刊策略,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科技期刊,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同类期刊近年来的影响因子、年发文量及总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综合性期刊影响力建设成效显著:Sci Bull等国内综合性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量和总被引数据呈现上升态势( 图3 )。但是,与世界一流期刊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3 部分综合性期刊对比
注:图(a)数据来源于JCR;图(b)~图(d)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由于部分期刊创刊时间晚于2015年或未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收录,部分期刊相关数据缺失,未被展示。
1)发文量较少。我国综合性期刊年均载文量普遍低于600篇,仅为Nature、Science等世界一流期刊的2%~23%( 图3(b) ),表明稿源储备与报道规模尚待突破。
2)高被引论文比例较低。Nature、Science的高被引比例分别为9.2%和7.2%,而我国期刊高被引比例在2.6%~4.2%这个较低的范围内( 图3(c) ),表明我国期刊吸纳优质论文资源的能力不足。
3)总被引频次存在量级差。我国综合性期刊与国际一流同类型期刊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有量级上的差别( 图3(d) )。可以看出,国外综合性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为14万~92万次,而我国综合性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普遍低于2万次,表明期刊论文影响力和学术传播力方面的欠缺。
图3 中的指标表现出的明显差距不仅揭示了我国期刊影响力方面的不足,也指明我国期刊未来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和提升的重点。面对这些挑战和不足,我国科技期刊应该逐步向“效能提升”转型。未来,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过程中,我国还需要在宏观政策引导、集群化办刊、打造国际化数字平台和建设办刊人才队伍等方面下大力气,加快发展。
4 结束语
作为一流期刊建设的“排头兵”,Sci Bull将持续为科学家构筑高水平的第一时间发声平台,提升我国在全球关键科技领域的学术地位与话语权,特别是在交叉学科与跨学科领域,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成果转化,引领科技创新,加快建成国际一流期刊,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未来,期待我国的国际科技期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的科技进步和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杂志社学术总监任胜利编审在稿件撰写、修改过程中给予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略)
本文引用格式
刘丽辉, 邹文娟, 肖鸣, 张莉, 安瑞. 迈向国际一流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的10年改革与创新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6): 701-706. DOI: 10.11946/cjstp.202504010307
LIU Lihui, ZOU Wenjuan, XIAO Ming, ZHANG Li, AN Rui. Striving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top-notch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A decad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Science Bulletin[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25, 36(6): 701-706. DOI: 10.11946/cjstp.202504010307
☝诚邀参加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